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

为什么小生意越来越难做?绝处如何求生?

本文从两方面分析小生意越来越难做的现象、原因。一方面是宏观层面的需求层次变动,一方面是小生意参与者自身存在的各种弊病。希望对相关从业者有所警示和启发。 第一个问题:经济到底景气不景气? 疫情期间,倒闭了一大堆的街头门脸,其中饭店和培训机构居多。这是看得见的,还有很多街头看不见的,比如南方各种小工厂小作坊,倒闭的不在少数。我朋友做外贸电单车的,疫情前200个工人,疫情后50个工人,就这还算好的,坚持了下来,他的同行倒闭了一大堆。 那么,为什么小生意越来越难做了?真的如同某些人简单的一句抱怨“经济不景气”就能解释这一切么? 今天是2023年8月15日,距离疫情结束也半年了,时逢学生们放暑假,本来我想到山东半岛沿着海岸线玩一圈的,结果在抖音上刷到各个海滩的直播,海里跟下饺子似的,于是取消了计划,不跟学生们凑这个热闹了。想起五一假期的最后一天,一家人去淄博吃烧烤,那场面,让人很纠结到底如何评价“经济不景气”。淄博烧烤温度还没褪去,结果端午节南方的赛龙舟火了,紧接着贵州又来了个村超,村超搞到暑假,突然蒲松龄又给淄博来了个梅开二度!至于三山五岳四大湖,更不用提了,直播间人头攒动,大晚上的竟然能把爬山路堵死。 一边是纷纷倒闭的小生意小工厂,一边是红红火火的旅游市场,经济到底是景气还是不景气呢? 我家附近那些街头倒闭的门脸房,陆陆续续换了招牌,重新开张了,但即便是疫情过去了半年,依然有新挂出“招租”牌子的,这说明虽然在整体上依然有人愿意投资做小生意,但不是每个小生意都能坚持下去。至于工厂里,我那个做电单车的朋友到欧洲参加了一个展会,拿下前所未有的大订单,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数钱。另一边,一个做地铁相关项目的朋友,他们公司已经下调了未来两年的预期,给他们供货的那些小厂商,结局可想而知。 综合上边的所有现象,很难用一句话整体概括经济到底是景气还是不景气。最关键的是,无论宏观上经济是景气还是不景气,对于中小商家来说,怎样做才能坚持下去才是最有实际意义的。 其实,从整体数据来看,更中肯的说法可能是“经济不再像前些年那样景气了”。毕竟,从8%的常态变到5%,横向对比自然是“比别人家要景气的多”,纵向对比显然是“没有以前那么景气”。 既然整体经济没有以前那么景气,为什么旅游市场却远比以前更加景气?这才是问题的关键!也是中小企业你死我活的关键! 还是那句话,“经济是否景气”这是宏观的问题,只有自己是否景气才是设身处地的问题。 首先一点,需求层次差异、行业差异。 经济起飞的开始,就是从吃穿开始的。吃的东西,从庆丰包子到马兰拉面,从肯德基到海底捞,从俏江南到全聚德。从便宜的吃到贵的,从环境差的吃到环境好的。直到今天,一零后(已经13岁了)没有人说“我非要去北京饭店吃鲍鱼”、“我非要去肯德基吃鸡翅”。在吃的上面,已经体现不出任何优越感,绝大多数饭店,都挺干净,绝大多数饭店,大家都能去得起,所以反而导致需求向“特色化”转移。 淄博烧烤一点不贵,就连蘸酱都是从天津拉过去的,那味道能跟天津差多少?这么多人冲着淄博烧烤,图啥?就是一个“特色”!什么特色?淄博特色!淄博特色是什么特色?在淄博,它就是淄博特色!同样的东西在天津,那就是天津特色,比如包子和煎饼。 吃的如此,穿的自然也是如此。什么阿迪耐克,跟安踏李宁差多少?知名品牌都这么竞争激烈,那些不知名的小作坊小工厂,你还想如以前那般随手捡钱?怎么可能!要么给品牌商供货,要么自己打造自己的品牌,或者第三条路,出国,继续在落后地区做杂牌!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小工厂小作坊搬到了东南亚、非洲甚至南美、中东。因为在国内,他们没有活路。为什么没有他们的活路?因为国内市场的需求已经变了,可是他们自己没有跟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只能逐水草而居,哪儿落后他们就搬哪儿,直到所有地区都发展起来,那个时候他们再倒闭。 国内经济第二个加速阶段,就是家用电器,包括电视、空调、手机、电脑。这些产品,二十多年前,同样是各种大大小小的品牌和杂牌厂商。尤其是手机,当初各种山寨机。发展到今天,就连联想手机、魅族这样的都快要沦为杂牌厂商了,更不用说波导、TCL。至于其它那些小作坊,只有一个去了非洲活了下来,叫做传音。 第三个加速阶段,自然是房地产、汽车。伴随着众泰的突然没落,以及恒大的各种传闻,宣示着中国人的物质需求已经达到了顶峰,甚至于从顶峰开始回落。包括电视、手机、电脑、空调、汽车、房地产,各种产品的销售数量在几年前陆续达到最高峰。同时,电影、旅游市场则保持年均20%以上的市场规模在迅猛增长,直到疫情发生后突然中断。 如果没有疫情这个特殊事件,或许会有更多人看到经济结构的逐渐转变、社会需求层次的逐步提升。疫情和贸易战遮蔽了很多人的眼睛,吸引了更多的关注和注意力,使得很多人忽视了决定经济的内在本质:市场需求层次的变化。 当我们得出“需求层次变化”这个结论之后,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一边是制造业的小工厂小作坊纷纷倒闭,而另一边旅游市场却异常火爆。其实不止旅游市场,如果大家注意观察的话,街头的理发店、美甲店是越开越多,单价越来越高。美女们觉得吃一顿饭花一百块钱越来越不值,但花两百块钱做个发型妆个指甲那是超值!买件衣服某宝某多上几十块钱多的是,游泳瑜伽哪个不得几百上千? 实物产品在二十多年前是供不应求的市场阶段,随便开个厂子就能赚钱。发展到今天,竞争对手多了十倍,市场需求反而开始下滑,这样的行业,倒闭是必然的!街头饭店的情况也是类似,二十多年前是个馆子就有生意,现如今馆子满大街都是,各家做的红烧肉、水煮鱼能有多大的差别?更何况人们已经不再喜欢大鱼大肉了,网上各种的半熟食自己就能来。所以,这样的街头馆子倒闭也是正常的。尚有流量的,就是那些所谓商业综合体,集文化娱乐购物餐饮于一处,离家远,不得不在里边吃一顿。 所以,我们的结论是:小工厂小作坊小饭店,从数量上,倒闭是趋势,因为供大于求,随便一个有钱人拿几百万就想搞个赚大钱的小工厂,随便几个朋友攒几十万就想弄个小饭店躺着分钱,这种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市场从增量转入存量,从一起做大行业到内部激烈竞争。如果有更好的选择,提前止损锁定收益,转入到更高需求层次的行业,这是上策,好过硬挺着将来被动淘汰,那是下下策。 当然,“转入更高需求层次的行业”,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毕竟,隔行如隔山。开饭店的去搞美发,完全不懂啊。造冰箱的改行搞旅游,那也不搭边啊。如万达那么大的企业搞电商不也是打水漂吗。 更何况,市场,尽管下滑,总还是有需求的。竞争,尽管激烈,总还是有胜出的机会,而且,胜出的都是个顶个的高手。 另外,小工厂小作坊,全局的大生意搞不过大厂子,至少在细分领域搞个小特色还是值得赌一赌的。 街头的饭店,拼不过连锁的,只要拼得过周边一公里半径内的,就能活的很滋润了。 至于哪些能最终活下来而且很滋润,不好揣测,毕竟突发状况太多。但哪些必然会倒闭,这事儿一眼看过去还是能看个八九不离十的。 第一,产品、服务同质化,无法满足日益个性化的市场需求。 第二,产品风格、店面风格几十年如一日,落后于市场变动。 第三,缺乏主动营销,坐等生意上门。 第四,管理混乱导致人力冗余、店面利用率不高。 举几个身边的例子。 一个是我家附近某个川菜馆,到今天依然在主打“水煮鱼”,而且一年四季都是主打水煮鱼。菜单一年四季不变。怎么说呢,只能说厨子很稳定,因为厨子就是老板之一。我老婆曾经很喜欢吃水煮鱼,后来不喜欢了,周围朋友也不喜欢了。你好歹把水煮鱼的味道变化一下啊! 店面风格,放在五年前还算可以,放在今天,就有点“又老又俗”了。 没啥广告,没啥推广,进了饭店之后才会告诉你有促销,吃一百返二十券,老套路了。 人少的时候,收盘子的和收银员俩人在聊天,人多的时候,收盘子的忙不过来,收银的站在那里继续刷手机。大门口一进门两侧堆满了杂物,咱也不说风水啥的,你一个饭店搞得第一印象这么乱八七糟的,顾客啥感觉? 对于产品的创新,就连肯德基这样的老字号连锁店,都不得不每隔几年推出一种新产品,你一个小区周边的街头小饭店,周围二三十家竞争对手,没有任何变化,谁还经常来啊! 营销和管理,稍微上点规模的企业,这两笔开支都是蛮大的,因为营销能带来产品销量的增加,管理能降低内部的成本,一个开源一个节流。对于一个小饭店,坐等着顾客上门已经习惯了,所以从来没有考虑过其它的引流、营销手段,然后天天抱怨没有顾客经济不景气!天天羡慕隔壁蜜雪冰城生意真火,你倒是学学人家怎么搞营销啊。但凡你也搞一个一块钱的冰激凌或者免费啤酒管够,好歹顾客流量能增加个二三成! 再换下一个例子,隔壁卖窗帘的,我儿子非要“奥特曼”的窗帘,可是这家店只有“小叮当”的窗帘。小叮当这个形象,是八零后九零后最熟悉的形象,一零后更熟悉的是喜洋洋、熊大熊二、超级飞侠、奥特曼。由此可见,这家窗帘店的产品至少二十年没有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了。这种无法满足顾客需求的供应商,不倒闭还有天理么? 当前的世道,决定人们走入一家饭店的因素,已经远不是饭菜那么简单了,而是各个方面的“体验”。包括:店面风格、内部气氛、服务水平,尤其是饭店“特色”这一项,它可以是烹饪方式(比如火锅有很多种锅、烧烤也有很多种方式,还有石锅、石烤等等),可以是菜品(各种地方菜、地方特色小吃),可以是服务(音乐、舞蹈、篝火已经很常见了),甚至是环境坐标(比如海边、湖边、楼顶、竹林、山洞、蒙古包、船舱、车上、飞机等等)。 人家挠破了头皮才把生意搞起来,凭什么你一个平平常常毫无特色的饭店在同行激烈的竞争下能够有活路? 只有一种类似的饭店能有活路,那就是:最便宜销量最高的快餐。在美国,就属于肯德基麦当劳汉堡王那样的,在中国,就是各种炒饭炒面盖饭类似于沙县小吃这样的。 就连沙县小吃,都要面临黄焖鸡米饭、兰州拉面以及各种烩面、板面、肉夹馍的竞争。 因此,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轻轻松松赚大钱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要么转行,要么升级,要么出国。 出国的话,美国肯定是不行了,我劝一个朋友去欧洲看看,他说欧洲生意不好做,国家太分散,不如美国市场统一好做。好吧,他还是想躺着把钱赚了。除了欧洲,就是东南亚、非洲、中东、南美。反正你不做,你的对手总有人去做。你想舒舒坦坦的赚大钱,可总有对手寻思着怎么吃掉你的蛋糕。 逻辑就是这么的简单,为啥欧洲人搞企业搞了上百年突然老老实实上班去了?因为搞到最后发现能够活下来的企业都是挺苦逼的,还不如上班逍遥自在。几百万投资个小作坊,干几年发现连成本都收不回来,工人比老板都逍遥,老板早起晚睡,工人到点下班,到这个份儿上,也就没有多少人想着开厂子赚钱了。按照目前的物流便利度,所有消费类工业品,最终能留下十个全国性品牌,已经算是非常不错的了。放在人口几千万人的小市场,撑破天两个品牌。 这就是未来,经济依然会有新的增长点,实物类产品除非有创新性新品出现,否则主要的增长点在于基础生活品更往上的需求层次。至于是哪些,查一下马斯洛需求层次模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到: